如何为高原孩子撑起一片健康的蓝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1-08-03 09:17:44  阅读:997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如何为高原孩子撑起一片健康的蓝天

原标题:如何为高原孩子撑起一片健康的蓝天

  董家鸿(左二)走出手术室,等候多时的旦正措(左一)赶紧上前,与董爷爷拥抱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活动现场,福利学校的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石头画送给成长营的小老师们。受访者供图

  谭舒倩(中)正在与福利学校的孩子们进行互动问答。受访者供图

  “得了包虫病就是得了‘虫癌’,太可怕了”“我以后再也不吃生肉、喝生水了”……7月9日下午,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道扎福利学校体育馆内开展了一堂特殊的公益课,学生是该校300余名孤儿,老师是城里来的6个平均年龄仅18岁的志愿者。

  “这次小手拉小手的活动形式是偶然,也是日后的必然。”作为这堂公益课的“幕后导演”,“同心·共铸中国心”青海果洛行公益活动总策划曹维介绍说,高原地区教育资源、卫生条件等相对匮乏,如果能够建立起城市与高原孩子小手拉小手的长期协作关系,未来,孩子可以拉起大手,成为家长的“指南针”。

  果洛道扎福利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土灯尼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学校里有超过10%的学生父母因包虫病去世,“孩子们的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他盼望着,能有更多的外援力量,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健康的蓝天。

  “董爷爷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7月8日,得知自己的恩人董爷爷再次来到果洛州进行公益手术,道扎福利学校的学生旦正措在草原采了一大把野花,早早地等在手术室外。

  当做完14台手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从手术室走出来,旦正措赶紧上前,与董爷爷拥抱。

  2017年,旦正措被确诊为肝包虫晚期:囊性包虫病Ⅰ型,生长活跃度最高的一种,已经侵犯了门静脉、胆管等器官,核心瘤体又位于肝门的要害处。“她当时是当地最严重的病例之一。”土灯尼玛回忆说,在辗转果洛州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后,旦正措均未迎来好消息,“情绪一度十分低迷”。

  肝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青藏高原地区较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致使当地部分农牧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旦正措的母亲就是因肝包虫病去世。

  当年7月,董家鸿抵达果洛州指导包虫病防治工作。在了解旦正措的病情后,他决定为旦正措做手术,清除“虫癌”。

  旦正措是孤儿,谁来为她签手术知情同意书?土灯尼玛联系到她的舅舅、舅妈,但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不愿意让旦正措接受手术,也不相信她能活下来。在反复沟通劝导下,舅舅、舅妈才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这场手术犹如将一棵根系发达的“大树”连根拔起,需要彻底清除病灶。在长达7个多小时的手术中,董家鸿精准地切除了旦正措体内直径近9厘米的瘤体,这在医疗条件受限的青海基层,实属不易。

  如今4年过去了,旦正措至今没有任何复发的迹象,性格也变得乐观活泼。那次手术后,旦正措也成为董家鸿的牵挂,每次出差经过果洛,他都会特地绕到福利学校去看她,还委托别人送去慰问金。

  “董院士为我们搭建了与包虫病决战的桥梁。”土灯尼玛说,2017年之前,他们几乎对包虫病一无所知,从没想过这样的病可以治愈。

  从2016年开始,董家鸿开始带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疗团队与青海大学、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等单位对口合作,深入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高海拔包虫病感染重灾区进行医疗帮扶和健康宣教,希望可以帮助更多孩子认识包虫病,远离包虫病。

  “感谢董爷爷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如今我也是包虫病知识达人了。”旦正措说。

  “如果我早知道这些知识,爸爸妈妈是不是就不会离开了”

  “大家知道肝脏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吗?”“肝脏的功能是什么呢?”……7月9日的公益课堂上,300余名孩子争先抢答,引得现场笑声不断。

  给孩子上课的6名小老师都来自“同心·共铸中国心”青海果洛行成长营公益项目,均是志愿者子女,平均年龄18岁。

  接到讲课的任务后,14岁的成长营队长朱健铭便带领小队员分组备战,恶补包虫病知识,制作PPT。为了方便福利学校的同学们理解,他们还把PPT上的内容全部附上藏文。

  活动现场,23岁的成长营小老师谭舒倩震惊了,孩子们日常使用的公共卫生间连最基本的水龙头、冲水设施都没有。面对孩子们渴望的眼神,谭舒倩告诉他们,“包虫病完全可防可治”,关键是要从观念上正确认识它,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谭舒倩发现,福利学校的同学们对包虫病这类传染病的认知大多只停留在知道,而对该病的预防和传染途径一无所知。“这里的卫生环境和健康教育远比想象中薄弱。”

  “掌心对掌心;手心压手背;十指交叉摩;手握关节搓……”学习完包虫病常识后,朱健铭一行人开始带同学们学习七步洗手法,并为他们送上了热乎乎的果洛汤、同心皂和包虫病科普手册。

  活动结束后,果洛道扎福利学校13岁的卓玛(化名)偷偷地拉住了记者的衣襟问道:“如果我早些知道关于包虫病的知识,爸爸妈妈是不是就不会离开了?”

  2017年,卓玛的母亲因包虫病去世,年仅9岁的她成了孤儿。可卓玛并不知道什么是包虫病,她只知道,“爸爸妈妈是得了一种奇怪的病离开的”。2018年,在当地的推荐下,卓玛来到果洛道扎福利学校读书,成为土灯尼玛的“女儿”。

  土灯尼玛介绍,自2017年起,学校每周都会开展一次健康教育课,每学期也会进行2-3次的全身体检。在本次“同心·共铸中国心”青海果洛行公益活动中,果洛道扎福利学校仅存的两名包虫病患儿,已全部手术成功。

  “很幸运在果洛州福利学校感受了一把小老师初体验,每一张可爱的小脸都挂着两朵高原红,每一个小朋友都清澈得像天使一样。回馈是一件多么多么幸福的事情!”7月9日晚,谭舒倩在微信朋友圈动情地写道。

  如何补齐高原地区青少年健康教育短板

  “高原地区常见病慢性病防治的重点是关注当地群众生活方式产生的疾病及影响因素。”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会长吴永浩常年关注高原地区青少年健康情况,在他看来,受地域影响,高原的孩子获得健康科普知识渠道窄、资源少,健康素养水平低,这些都成为健康教育工作的薄弱点和短板。

  “高原地区青少年健康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说到底就是内容、渠道和人的问题。”曹维认为,福利学校的孩子接受能力和接受方法与城市孩子不同,所以在内容选择上需差异化处理,要为孩子们专门选择符合他们特点的内容进行编制、传授。在渠道方面,除了学校常规教育外,尽可能借助公益的力量去表达,形成事件效应、节日效应,让孩子在特殊的氛围下有所学习、有所收获。

  吴永浩建议,在生活中,孩子们应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避免吃生冷未加工的牛羊肉、高盐食物,同时避免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

  此外,高原地区长期缺氧,易发心脑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要避免过量剧烈活动和受凉。“只有加强居民自身健康素养,才能提高高原地区健康生活水平。”吴永浩说。(见习记者 韩飏)

原标题:如何为高原孩子撑起一片健康的蓝天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