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拖后腿是片面论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1-05-14 10:31:40  阅读:9689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微信发布的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引起热议,原因在于作者认为“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此言一出,正面应和者寡,从不同角度批评者多。作者提出了观点但没有给出任何论据,并存在诸多漏洞:文科生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衡量文科生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理工科过多是不是会带来同样的问题?有人指出,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社会制度环境才是致使一个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因素。还有人认为该观点“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反映出作者仍然持有“文理划界”的思维方式和重理轻文的短视,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不符。

对“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观点理性探讨和反驳很有必要,但这句话也反映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文理划界、重理轻文的心态仍然普遍存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文科无用论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市场。但从知识生产、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来看,片面强调文理之分、重理轻文是一种片面、肤浅、过时的认知。

就知识生产而言,文理分家、重理轻文只是看到了文理之别,而没有看到文理之同、文理之通、文理之合,不符合知识生产的内在规律和当前学科走向交叉融合、文理不分家的大趋势。文理之分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真正的学术大家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创造无不超越了自身的学科边界,走向了跨界和融合。20多年前,美国的一些大学就注重设置交叉学科群。今天,注重综合、通识、交叉成为学科专业发展的新趋势,不应该再用文理孰轻孰重、哪个更有用的思维方式去看待。

与社会发展而言,理工科知识更容易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但生产力的提高仅有科技是远远不够的。解放思想、建构现代经济政治制度、优化社会治理体系、改善社会文化秩序同等重要,甚至是科技能否发挥作用的前提。现代社会治理实践越来越明显地昭示出,离开了文科的加持,理科也将失去活力,无法走远。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社会越是发展,越是需要更多的文科生、跨学科的人才。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数据(2017—2018)显示,在美国的教育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理工科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相较而言,我国更加重视理工科教育。我国教育部统计数据(2018)显示,我国的理工科毕业研究生占比44%。此外,当今世界面临许多重大问题,像新冠肺炎疫情、贫富分化、种族矛盾、环境问题、全球化中的冲突等都不是单一学科或在传统的文理分界视野下就能解决的,无不需要人们破除学科专业壁垒,通力合作来共同应对。

对个体来说,跳出狭隘的学科视野对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对成为具有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技术进步和智能化水平提高,使用技术的门槛将越来越低,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态度、情感将更加重要。同时,科技发达、不确定性增强也令伦理反思、价值百科判断、批判性思维弥足珍贵。

无论从学理还是从经验事实来看,论证文理并重、文理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不难,问题是重理轻文为何一直“长盛不衰”,又应当如何看待?重理轻文的“现实合理性”有二:一是文科之易。人们往往认为文科门槛低,容易“混”,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很多人是因为理工科学不了才去选择文科,所以瞧不起文科。二是文科之难。和理工科相比,文科生毕业就业难、收入低,俗称“出路不好”。

对于前者,文科为什么给人留下了容易学甚至学术含量低的印象,这就需要从根本上审视和反思当下的文科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文科教育应该如何改进和提升。文科学什么、怎样学、如何评价文科之学是否真正符合文科所特有的、应该有的本质规律?当下的大学文科教育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成长的实际需要?文科教育能否与国际同行展开真正的对话?说到底,这是指向提高文科教育的质量问题。文科专业须自立自强,方有吸引力和号召力。

对于文科之难,从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的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似乎更为严峻。麦可思《就业蓝皮书:2019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列出的就业率高、薪资好的本科“绿牌专业”,基本为理工科专业,而就业率较低、收入和就业满意度不高的“红牌专业”大体是文科专业。《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前10的专业几乎没有人文学科,只有1个金融学,还是文理科都能报读的专业。对于文科生就业难、收入低,除了教育内部要做出反思之外,更重要的是从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治理完善、文化事业发展等角度去考虑为什么缺少文科生的用武之地。一个健康而完整的社会一定不是唯经济、唯科技的社会。即便在很多现代企业内部,也并非工程技术人员占多数。以谷歌为例,公司许多部门是需要人文社科知识支撑的非技术类部门。说到底,就业难、待遇低反映了经济社会生态和发展水平存在的问题。经济当调整、社会当改善是解决文科就业难的根本之道。

只有教育自身的改造让文科学习由易到难,只有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让文科出路从难到易,二者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循环才能逐渐消解重理轻文的“现实合理性”。教育部已启动新文科建设,旨在促进文理交叉和新时代的文科转型,提供了让文科发展的历史契机,不妨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常丽圆

原标题:文科拖后腿是片面论调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