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穿过福田口岸来读书
如果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周末会有不少香港市民从落马洲过关,在福田口岸无缝转乘深圳地铁4号线来深圳书城中心城(以下简称“中心书城”)。他们和当地市民一样,在阅读中度过难得的假日时光。
在中心书城24小时书吧的角落,香港青年李思敏处理完手头上的工作,捧起一本金融学的书,安静地阅读着。他告诉记者,大湾区的发展实在太快了,自己再不抓紧学习,就赶不上内地同行的步伐了。“在这里,学习效率更高。”
李思敏说,来到深圳福田工作,开拓了他的视野,也让他跟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青年有了更多连接。很多像他这样在内地的港澳青年,其实都蛮刻苦的,“大湾区有大好环境,为何不用大好青春去奋斗!”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深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就业创业的热土,他们的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深圳与港澳交通往来便捷,有良好的营商环境,还有各种就业创业扶持资金、补贴等,还有很好的读书氛围,让不少港澳青年来了就喜欢上,并且留下来了。
“太方便了!完全不像是在两个城市。”香港青年陈冠美在深圳前海的来画公司担任法务专员,她祖籍广东湛江,到北京上了大学后,选择留在深圳工作。
尹昌龙是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但他更愿意别人介绍他是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尹昌龙用8张图片,讲述了深圳各个时期全民阅读的故事。
读书,早已渗透进每个深圳人的血液里。追溯到1996年,深圳迎来了第七届全国书市,读者的购书方式首次实现了从“柜台化”向“超市化”的转变。“所有人都拎着筐,穿梭在人海书海之中,一捆一捆地买,一车一车地买,收银台的现金呼啦呼啦地收。”尹昌龙回忆,整座城市为书而疯狂,他内心充满自豪。
作为全国较早开展全民阅读的城市,深圳从2000年起创设“读书月”,被业界称为“高贵的坚持”。2020年11月,深圳读书月如期举行。
如今,中心书城已经15岁了,是中国首家体验式书城。自从开业以来,中心书城运用“跨界”理念,以阅读生活为核心,将书业、文化、商业、设计、创意、展览等元素在书城空间进行融合,成为提供市民文化休闲生活的“城市文化客厅”,年接待读者近千万人次、港澳读者百万人次、中外参观考察团100余批次。
41岁的深圳特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慢下来的读书习惯。在中心书城里,“24小时书吧”守候着这座城市里爱阅读的人。在这里,“最长书桌”旁的创业者、白领、外卖小哥、收废品的阿姨,都可以捧起自己喜欢的书籍。工作人员称,“无论何时何人,我们都敞开大门欢迎。”
2020年9月,“24小时书吧”改造升级。在空间设计上,新增了“旋转书架”“静思区”“阅读客厅”“档案卡座”“户外花园”等场景,构建了阅读生活的多元性,读者还能参加文化沙龙活动。
2020年年底的跨年之夜央视直播,尽管深圳可以向外展示的有很多方面,但选择了“24小时书吧”。主持人白岩松对观众说:“深圳近乎是全国阅读推广最好的城市,可以不加之一。”
年均阅读纸质图书8.86本、日均阅读纸质图书61.25分钟、数字化阅读率达99.1%……刚刚发布的《2021年深圳“图书馆之城”阅读报告》显示,深圳多项数据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深圳十大观念”中有两个观念与阅读有关,“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由市民投票高票当选。
“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必定得依靠读书求知和学习进取的精神。”尹昌龙说,希望人们在深圳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与书相遇。
阅读的画面,透露着这座城市积攒的力量,更代表这座城市的未来。读书,已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一道风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张均斌
原标题:湾区新青年穿过福田口岸来读书